人类社会的制度前景 茅于轼
人类社会的制度前景 茅于轼
人类社会的制度前景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人类社会的制度前景是对一切门类的社会科学家具有诱惑力的重大课题。当今的制度可能朝什么方向演变,又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因而又被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公民所关切。然而,对制度的研究因为涉及的领域过于庞大复杂,尤其因为社会科学中迄今为止很少有相近于自然科学中那样清晰可信的理论,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格外困难。过去这方面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尤其是原苏联解体以后,原先相信共产主义制度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信念已经崩溃,人类社会将朝什么方面发展,这已成为迫切要回答的问题。由于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大量文献多半以历史经验为依据。但是过去的经验互相矛盾的例子俯拾皆是,结果是越讨论越使人糊涂。要摆脱这个困境,必须动用清晰(不是模棱两可)的理论工具,从而提出有逻辑上有比较坚实基础的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是为了克服稀缺性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结论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其中一种是"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供需均衡价格可以引导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从这一结论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出一系列未来社会制度的必要条件。
19世纪以来科技发展和工业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寿命大幅度地延长,教育普及,消费品极其丰富而且多样化。但同时资源消耗的加速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恶化成为日益迫切的全球性问题。换言之,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成为今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必须对付的客观约束。过去人们常以为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产品可以极大地丰富,稀缺性不再成为制约。然而从微观经济学的结论来分析,克服稀缺性不再成为制约。然而从微观经济学的结论来分析,克服稀缺性表面看来是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它必须在一个合理的价格结构引导之下,科学技术才会朝克服稀缺性的方向。反过来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一个竞争的市场,均衡价格可以向以自利为目标的经济人提供发展克服稀缺性的科学技术所必要的激励和信息。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市场会使科学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或引导科学技术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在封建制度时科学技术成为帝王家庭的玩具或炼丹术,在社会主义时成为没有商业价值、专门向领导表演的技术),所以克服稀缺性的关键手段是竞争性的市场和均衡价格,而并非单纯的科学技术。
从市场与价格克服稀缺性的结论,可以导出关于人类社会制度前景的一个推论,即市场与价格将与稀缺性相依存。只要存在稀缺性,市场便是不可缺的。而我们面临一个资源日益稀缺的社会,因此市场制度和价格机制将长期存在下去。迄今为止,我们还想不出能提供克服稀缺性的任何别的有科学依据的制度安排。
价格是克服稀缺性所必不可少的决策信号和激励手段,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价格都具备这种功能的。例如计划价格,从微观经济学看,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价格,只有在市场机制下才能产生有效的价格信号。它必须是均衡价格。这种价格信号是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竞争形成的,它的产生机制是生产者以利润极大化为目的、消费者以效用极大化为目的,并遵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即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换言之,均衡价格是供需双方协调利益冲突的产物。如果没有双方的利益冲突,就不可能有均衡价格的产生。从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条人类社会制度前景的推论,即全面的公有制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价格信号。因为在全面的公有制中人民既是消费者又是工厂的主人,利益对立被消除了。此时工厂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极大化,而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于是价格就不能有效地形成。价格高一点,使工厂获得超额利润,但此利润最终仍用诸于民;价格低一点,会使工厂遭至亏损,但消费者获得低价产品,这本来就是工厂生产的目的。结果价格高低不形成任何区别,均衡价格就不可能形成。但应该注意到,全面的公有制虽然不可能形成均衡价格,部分的公有制却是可能的。因为公有制部分可以借助于非公有部分形成的价格信号来指导自己的资源流向,经济活动仍可以是有效率的。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不少效率很高的公有制企业便是证明。
在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确实可以为克服稀缺性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换言之,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可以预期的。然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除了物质方面还有非物质的。或更精确地说,除了可交换的享受,还有不可交换的享受。前者包括一切可以在市场上花钱买到的,后者则包括寿命、健康、友谊、创造欲和好奇欲的满足、对自然环境的欣赏等。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收益递减公理,在物质欲望不断被满足之时,它的相对效用将降低,而非物质的部分的效用将上升。于是人们将用更多的精力从事于非物质或不可交换的享受的追求。这种趋势将对人类社会制度安排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人们奔走忙碌无非为了谋生和利益,到了将来人们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非生产性"的活动,即增进健康、友谊、创新、学习。非交换性的享受并非脱离人群的活动,它虽然不能用金钱交换,却是另一种意义的交换,或可称之为交流。今天我们很难预测这种交流会采取何种具体形式,但这种发展趋势看来是必然的。
追求非物质性的享受非但从需求一侧看,是普遍的收益递减律起作用的结果,而且从供应一方看也具有必然性。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人类社会还要存在几百年几千年,节约资源就是一条不可违抗的原则。市场制度是一种能促使生产高效率的制度,因为生产中的浪费可以转变为利润,而且众多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迫使将浪费降到最低。然而市场制度在消费领域却造成巨大的浪费。因为市场制度中生产的目的是销售而不是消费,东西卖出去了,生产的目的便已完成。广告和包装花费的巨大资源,大部分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消费。而且生产者用尽一切办法诱使人们去购买,不论他们真的需要它还是一时兴起之所致。所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堆满了没有读过的书,只穿过一两次的豪华礼服,积满了灰的摆设,过了时的首饰。美国人均能源消耗为中国的10倍,减少一点这类消费并不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今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致力于消除第三世界的贫困现象,可是如果全世界的穷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的话,资源有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制约马上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前面我们肯定市场制度和价格信号是有效利用资源必不可少的,但这个制度必须在消费方式上加以重大的调整,否则地球忍受不了对它的无节制的糟塌。
应付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根本措施是回收利用。市场机制本身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资源开采的成本越高,回收就变得更为有利。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资源不可能长远地百分之百地回收,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阳光、淡水、渔类,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也不可能永续不断。因为宇宙的发展趋势是熵的不断增加,资源回收本身是一个减熵过程,它必定伴随着另外一个更大的增熵过程。因此地球上的废弃物必定日益增多。如果人类社会希望生存得更久远一些,就必须十分珍惜地球消化废弃物的环境容量。这一要求却不是市场机制所能做到的,因为环境没有明确界定的所有权。市场只能解决有明确所有权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前面提到非交换性的享受将变得更重要,消费效率有待提高,环境容量需要珍惜,都不是市场机制所能解决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市场以克服稀缺性,另一方面市场又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新问题,说明未来社会的制度必然是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一种结合。这里所说的非市场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我们今天很难加以预测。可以想象得出的一条是,这一制度的立足点或推动力很可能是道德觉悟。事实上这种道德制度的萌芽已经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见其端倪,那里人们更重视社区组织,无偿为社区服务,建立社区基金,各种自发的环保组织纷纷涌现。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道德力量是薄弱的,只有商业利润才有巨大的推动力。事实上即使在市场制度内,道德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伟大作用。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守信、敬业、尊重对方、协商精神,更不用说维持社会安定的家庭内部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利润基础之上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利益与道德互相补充的更健全的制度的出现。(编辑:陆思同)
本文写于1994年10月3日,并收录于《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人类社会的制度前景是对一切门类的社会科学家具有诱惑力的重大课题。当今的制度可能朝什么方向演变,又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因而又被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公民所关切。然而,对制度的研究因为涉及的领域过于庞大复杂,尤其因为社会科学中迄今为止很少有相近于自然科学中那样清晰可信的理论,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格外困难。过去这方面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尤其是原苏联解体以后,原先相信共产主义制度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信念已经崩溃,人类社会将朝什么方面发展,这已成为迫切要回答的问题。由于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大量文献多半以历史经验为依据。但是过去的经验互相矛盾的例子俯拾皆是,结果是越讨论越使人糊涂。要摆脱这个困境,必须动用清晰(不是模棱两可)的理论工具,从而提出有逻辑上有比较坚实基础的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是为了克服稀缺性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结论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其中一种是"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供需均衡价格可以引导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从这一结论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出一系列未来社会制度的必要条件。
19世纪以来科技发展和工业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寿命大幅度地延长,教育普及,消费品极其丰富而且多样化。但同时资源消耗的加速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恶化成为日益迫切的全球性问题。换言之,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成为今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必须对付的客观约束。过去人们常以为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产品可以极大地丰富,稀缺性不再成为制约。然而从微观经济学的结论来分析,克服稀缺性不再成为制约。然而从微观经济学的结论来分析,克服稀缺性表面看来是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它必须在一个合理的价格结构引导之下,科学技术才会朝克服稀缺性的方向。反过来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一个竞争的市场,均衡价格可以向以自利为目标的经济人提供发展克服稀缺性的科学技术所必要的激励和信息。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市场会使科学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或引导科学技术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在封建制度时科学技术成为帝王家庭的玩具或炼丹术,在社会主义时成为没有商业价值、专门向领导表演的技术),所以克服稀缺性的关键手段是竞争性的市场和均衡价格,而并非单纯的科学技术。
从市场与价格克服稀缺性的结论,可以导出关于人类社会制度前景的一个推论,即市场与价格将与稀缺性相依存。只要存在稀缺性,市场便是不可缺的。而我们面临一个资源日益稀缺的社会,因此市场制度和价格机制将长期存在下去。迄今为止,我们还想不出能提供克服稀缺性的任何别的有科学依据的制度安排。
价格是克服稀缺性所必不可少的决策信号和激励手段,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价格都具备这种功能的。例如计划价格,从微观经济学看,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价格,只有在市场机制下才能产生有效的价格信号。它必须是均衡价格。这种价格信号是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竞争形成的,它的产生机制是生产者以利润极大化为目的、消费者以效用极大化为目的,并遵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即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换言之,均衡价格是供需双方协调利益冲突的产物。如果没有双方的利益冲突,就不可能有均衡价格的产生。从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条人类社会制度前景的推论,即全面的公有制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价格信号。因为在全面的公有制中人民既是消费者又是工厂的主人,利益对立被消除了。此时工厂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极大化,而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于是价格就不能有效地形成。价格高一点,使工厂获得超额利润,但此利润最终仍用诸于民;价格低一点,会使工厂遭至亏损,但消费者获得低价产品,这本来就是工厂生产的目的。结果价格高低不形成任何区别,均衡价格就不可能形成。但应该注意到,全面的公有制虽然不可能形成均衡价格,部分的公有制却是可能的。因为公有制部分可以借助于非公有部分形成的价格信号来指导自己的资源流向,经济活动仍可以是有效率的。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不少效率很高的公有制企业便是证明。
在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确实可以为克服稀缺性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换言之,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可以预期的。然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除了物质方面还有非物质的。或更精确地说,除了可交换的享受,还有不可交换的享受。前者包括一切可以在市场上花钱买到的,后者则包括寿命、健康、友谊、创造欲和好奇欲的满足、对自然环境的欣赏等。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收益递减公理,在物质欲望不断被满足之时,它的相对效用将降低,而非物质的部分的效用将上升。于是人们将用更多的精力从事于非物质或不可交换的享受的追求。这种趋势将对人类社会制度安排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人们奔走忙碌无非为了谋生和利益,到了将来人们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非生产性"的活动,即增进健康、友谊、创新、学习。非交换性的享受并非脱离人群的活动,它虽然不能用金钱交换,却是另一种意义的交换,或可称之为交流。今天我们很难预测这种交流会采取何种具体形式,但这种发展趋势看来是必然的。
追求非物质性的享受非但从需求一侧看,是普遍的收益递减律起作用的结果,而且从供应一方看也具有必然性。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人类社会还要存在几百年几千年,节约资源就是一条不可违抗的原则。市场制度是一种能促使生产高效率的制度,因为生产中的浪费可以转变为利润,而且众多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迫使将浪费降到最低。然而市场制度在消费领域却造成巨大的浪费。因为市场制度中生产的目的是销售而不是消费,东西卖出去了,生产的目的便已完成。广告和包装花费的巨大资源,大部分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消费。而且生产者用尽一切办法诱使人们去购买,不论他们真的需要它还是一时兴起之所致。所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堆满了没有读过的书,只穿过一两次的豪华礼服,积满了灰的摆设,过了时的首饰。美国人均能源消耗为中国的10倍,减少一点这类消费并不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今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致力于消除第三世界的贫困现象,可是如果全世界的穷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的话,资源有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制约马上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前面我们肯定市场制度和价格信号是有效利用资源必不可少的,但这个制度必须在消费方式上加以重大的调整,否则地球忍受不了对它的无节制的糟塌。
应付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根本措施是回收利用。市场机制本身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资源开采的成本越高,回收就变得更为有利。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资源不可能长远地百分之百地回收,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阳光、淡水、渔类,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也不可能永续不断。因为宇宙的发展趋势是熵的不断增加,资源回收本身是一个减熵过程,它必定伴随着另外一个更大的增熵过程。因此地球上的废弃物必定日益增多。如果人类社会希望生存得更久远一些,就必须十分珍惜地球消化废弃物的环境容量。这一要求却不是市场机制所能做到的,因为环境没有明确界定的所有权。市场只能解决有明确所有权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前面提到非交换性的享受将变得更重要,消费效率有待提高,环境容量需要珍惜,都不是市场机制所能解决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市场以克服稀缺性,另一方面市场又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新问题,说明未来社会的制度必然是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一种结合。这里所说的非市场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我们今天很难加以预测。可以想象得出的一条是,这一制度的立足点或推动力很可能是道德觉悟。事实上这种道德制度的萌芽已经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见其端倪,那里人们更重视社区组织,无偿为社区服务,建立社区基金,各种自发的环保组织纷纷涌现。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道德力量是薄弱的,只有商业利润才有巨大的推动力。事实上即使在市场制度内,道德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伟大作用。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守信、敬业、尊重对方、协商精神,更不用说维持社会安定的家庭内部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利润基础之上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利益与道德互相补充的更健全的制度的出现。(编辑:陆思同)
本文写于1994年10月3日,并收录于《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