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为仁德之本 ——摘自《儒学简说》徐醒民教授著
孝为仁德之本 ——摘自《儒学简说》徐醒民教授著
孝为仁德之本
我国文化特重孝道。十三经里有一部专门讲孝的孝经。其它经史子集,也都有讲述孝道的文章,而且多得不胜枚举。
现在且从经史中摘述一两条,以为弘*扬孝道之一助。
诗经小雅,有一篇题名「蓼莪」的诗,其序文说是讥刺周幽王,因为幽王无道,劳役人民,使为人子者常在役所,不能养亲,不能送终,故有这一篇哀怨之作。
「蓼莪」共计六章三十二句,首章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两句兴起,接之便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其中第五章叙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鞠是养,拊是抚摩,顾是看,复是反复看之不厌,腹是怀抱。这几句诗,一连用了九个我字,并不令人感觉重复,唯觉承受父母无尽之恩,使世间孝子读之回味不尽,尤其是父母已不在世者,愈读愈哀。
晋朝的一位孝子王裒,悲痛其父母之丧,每次读诗,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便不禁涕泪交流,他的门弟子看见这种情景,以后也就不忍再读这篇诗了。足见此诗感人何其深切。
晋书孝友传,孝子许孜,先丧其师,为师守制三年,后来父母双亡,哀痛至于「柴毁骨立」,扶杖才能站起。他以赢惫之躯,负土为亲建墓,乡人来帮助,他一概拒绝。
每当他思亲悲号时,鸟兽为之翔集。他在墓地列植松柏,达五六里远。有一只鹿,不小心撞倒他新栽的松树,他悲叹说:「鹿,独不念我乎!」第二天,忽见那鹿被猛兽咬死,陈在撞倒的松树旁。许孜怅惋不已,特将死鹿妥善埋葬。不久,杀鹿的猛兽即在许孜面前自扑而死。许孜更为叹息,又将猛兽埋好。
从那以后,树木滋茂,没有禽兽侵犯。他在墓旁建造住宅,朝夕奉养,如亲在时,达二十多年,鹰与雉同栖在他的屋梁上,鹿与猛兽同游在他的庭圃中,不相搏噬。
由此可知,孝行不但感人,且能感物。
孝,所以能感人感物,没有别的原因,只因出于人的天性,出于物的天性。
无论是人,是动物,因为同有天性,所以才能互相感应。人见动物中的孝子,便不忍心加以残害。同样的道理,动物见人类中的孝子,也不忍心加以残害。类似许孜的例子,在其它史籍中还有很多,不必列举。
人与人,人与动物,互相存有不忍之心,则世间便无杀气,只有仁风,以及道德行为。所以,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自古至今,虽有不少忤逆之子,但非天性不孝,而是恶习使然。圣贤教化,目的就在革除人的恶习气,引发天性中的孝心,以为造就人才改善社会风气之本。
要达成这个目的,那就不论少年子弟攻读那一门学问,都要教导他们多读经书,多读历史。
——摘自《儒学简说》徐醒民教授著
我国文化特重孝道。十三经里有一部专门讲孝的孝经。其它经史子集,也都有讲述孝道的文章,而且多得不胜枚举。
现在且从经史中摘述一两条,以为弘*扬孝道之一助。
诗经小雅,有一篇题名「蓼莪」的诗,其序文说是讥刺周幽王,因为幽王无道,劳役人民,使为人子者常在役所,不能养亲,不能送终,故有这一篇哀怨之作。
「蓼莪」共计六章三十二句,首章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两句兴起,接之便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其中第五章叙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鞠是养,拊是抚摩,顾是看,复是反复看之不厌,腹是怀抱。这几句诗,一连用了九个我字,并不令人感觉重复,唯觉承受父母无尽之恩,使世间孝子读之回味不尽,尤其是父母已不在世者,愈读愈哀。
晋朝的一位孝子王裒,悲痛其父母之丧,每次读诗,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便不禁涕泪交流,他的门弟子看见这种情景,以后也就不忍再读这篇诗了。足见此诗感人何其深切。
晋书孝友传,孝子许孜,先丧其师,为师守制三年,后来父母双亡,哀痛至于「柴毁骨立」,扶杖才能站起。他以赢惫之躯,负土为亲建墓,乡人来帮助,他一概拒绝。
每当他思亲悲号时,鸟兽为之翔集。他在墓地列植松柏,达五六里远。有一只鹿,不小心撞倒他新栽的松树,他悲叹说:「鹿,独不念我乎!」第二天,忽见那鹿被猛兽咬死,陈在撞倒的松树旁。许孜怅惋不已,特将死鹿妥善埋葬。不久,杀鹿的猛兽即在许孜面前自扑而死。许孜更为叹息,又将猛兽埋好。
从那以后,树木滋茂,没有禽兽侵犯。他在墓旁建造住宅,朝夕奉养,如亲在时,达二十多年,鹰与雉同栖在他的屋梁上,鹿与猛兽同游在他的庭圃中,不相搏噬。
由此可知,孝行不但感人,且能感物。
孝,所以能感人感物,没有别的原因,只因出于人的天性,出于物的天性。
无论是人,是动物,因为同有天性,所以才能互相感应。人见动物中的孝子,便不忍心加以残害。同样的道理,动物见人类中的孝子,也不忍心加以残害。类似许孜的例子,在其它史籍中还有很多,不必列举。
人与人,人与动物,互相存有不忍之心,则世间便无杀气,只有仁风,以及道德行为。所以,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自古至今,虽有不少忤逆之子,但非天性不孝,而是恶习使然。圣贤教化,目的就在革除人的恶习气,引发天性中的孝心,以为造就人才改善社会风气之本。
要达成这个目的,那就不论少年子弟攻读那一门学问,都要教导他们多读经书,多读历史。
——摘自《儒学简说》徐醒民教授著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